《書劍恩仇錄》是金庸的首部長篇武俠小說,著于1955年。小說描寫清朝乾隆年間,江南武林幫會紅花會為反清復明,與清廷浴血奮戰的故事,也是這本小說把研究乾隆是否漢人一事,推到了高峰。作為金庸的開山之作,作者一出手就不同凡響,顯示出大家風度。在香港《大公報》上連載之時,引起了極大的轟動。小說將歷史與傳奇融為一體、虛實相間,史筆與詩情相結合,繪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。
清乾隆年間,江南武林幫會紅花會總舵主于萬亭帶同四當家(奔雷手)文泰來夜闖清廷禁宮??偠嬷饔谌f亭見過乾隆后,遭清兵毒手,死前立下遺命,由年輕義子陳家洛接任總舵主之位,并要幫眾誓必護衛擁戴這位翩翩風度的世家公子,紅花會上下馬上準備最隆重的接任大禮(千里接龍頭),準備迎接陳家洛繼位總舵主之位。
隱身于陜西扶風延綏鎮總兵李可秀家為西賓的武當派名宿陸菲青,隨主人新遷浙江水陸提督前往江南的途中,遇上參加(千里接龍頭)儀式,卻被朝廷鷹爪困在三道溝客棧的紅花會四當家文泰來與其妻駱冰,陸菲青出手相救,將他們薦至西北武林英雄鐵膽周仲英處避難。
適逢周仲英外出,以陸菲青之師弟、武當派高手、賣身清廷的火手判官張召重為首的朝廷鷹爪尾隨前來,周仲英之幼子不慎透露出文泰來等人藏身之處,激戰之余,文泰來被捕,駱冰與紅花會坐十四把交椅的余魚同逃出。周仲英外出歸來,惱怒異常,紅花會眾英雄趕來鐵膽莊,因誤以為文泰來被出賣,雙方交手,混戰一場。紅花會新任總舵主陳家洛趕來以百花錯拳勝周仲英,后得知周仲英之子只有十歲,才知錯怪對方,握手言和。
為救文泰來,眾英雄堵截鏢行車隊與為搶回圣物《可蘭經》的回族人相遇,陳家洛出手相救,與人稱翠羽黃衫的族長之女霍青桐彼此惺惺相惜,并肩作戰,幾經波折,終于為霍青桐取回圣典《可蘭經》......
《書劍恩仇錄》在金庸的作品之中,當然不是很好,但已經光芒萬丈,而且,后繼者光芒更甚,在舉世作家中,很少有這樣的例子。
《書劍》在金庸作品中,不是特殊的作品,原因有:其一,《書劍》是“群戲”,主角是“紅花會”,而不是一個人或兩個人。而紅花會一共有十四個“當家”,金庸雖然突出了其中的幾個,但必然分散了感染力,以致沒有一個最特殊的人物。
武俠小說有一個特點,是相當個體的。讀者看武俠小說,要求個體的心靈滿足,個人英雄主義的色彩越濃,個體的形象越是突出,就越能接受。雖然后來一直到《射雕英雄傳》,金庸仍然在強調“群體力量”,但是在他的作品中,只有《書劍》一部是“群戲”,其余,皆擺脫了這一點,而以一個、兩個人物為主。有可能是金庸自己在創作了《書劍》之后,迅速地認識了這是一個缺點之故。
《書劍》采用了“乾隆是漢人”的傳說,借乾隆這個人物,寫出了既得權力和民族仇恨之間的矛盾,在表達這一點意念上,獲得成功?!稌鴦Α分袔讉€主要人物,寫得并不出色,反倒是幾個次要人物,活龍活現,令人擊節贊賞。
作為第一部作品,金庸在《書劍》中,已表現了非凡的創作才能,眾多的人物,千頭萬緒的情節,安排得有條不紊,而又有一氣呵成之妙。
《書劍》開始,李沅芷、陸菲青師徒關系那一段,應該是明顯地受王度廬“臥虎藏龍”首段的影響。筆法也有刻意模仿中國傳統小說之處。而幾處在人物出場、提及姓名之際,儼然《三國演義》。
寫人物方面的功力,在《書劍》中也已表露。對金庸而言,《書劍》是一個嘗試,這個嘗試,肯定是極其成功的,這才奠定了他以后作品更進步成功的基礎。
在《書劍》中,有一段,寫周家莊中,周仲英父子沖突一事,第一次發表時,情節明顯取自西洋小說。在修訂改正時,完全改去。這說明金庸在他的創作過程中,逐漸成熟,更致力于個人風格的建立,摒棄一切外來的影響。
這種獨特風格的逐步形成過程,是金庸的成功過程?!稌鴦Α肥墙鹩钩晒Φ囊粋€起點。